追觅的跨界步伐堪称“科技企业的激进样本”——在宣布进军电视、投影仪和无人机业务后,其于2025年8月28日官宣造车,首款车型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,口号是“打造全世界最快的车”。

这种“万物皆可造”的姿态,表面看是业务边界模糊,实则是其“技术同源”战略的必然延伸。追觅以高速数字马达(15万转/分钟)和智能算法立身,这些技术在家电领域已实现全球高端市场突破(如欧洲扫地机市占率第一),而电机技术、传感器融合(如SLAM导航)与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、自动驾驶天然契合。
创始人俞浩更早在2013年清华“天空工场”时期便酝酿造车计划,如今的“星空计划”实为十二年技术积累的定向爆破。这种跨界并非盲目跟风,而是基于核心技术的可迁移性,类似小米将手机生态复用到汽车,但追觅的路径更垂直——从“清洁电器的极客”到“超跑的极客”,本质是同一套技术语言的升级表达。
为何造车?一场蓄谋已久的“技术复利”实验
有行业人士向《智潮网》分析表示,追觅造车的决策背后,是三重战略考量的叠加:技术变现、生态扩张与品牌跃迁。

其一,清洁电器市场已陷入红海,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头部品牌占据60%份额,追觅虽以8%的市占率跻身第五,但增长天花板明显。
其二,汽车作为“移动的智能终端”,是追觅构建“全场景智能生态”的关键拼图——通过车机互联控制家电(如车内唤醒扫地机器人),可形成用户粘性更强的闭环。
其三,超豪华电动车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:欧洲对高端燃油车的碳排惩罚加码,而传统超跑品牌电动化转型缓慢,布加迪、法拉利等尚未推出成熟竞品。
追觅的底气还在于其全球化渠道(6000家门店、3000万用户)和高端品牌心智(产品均价超700美元),这些资源可降低海外市场的导入成本。
超高端定位的“勇”与“谋”:机会与挑战并存
追觅选择超豪华赛道(目标售价200万+)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。机会在于差异化竞争:当前新能源市场的中低端价格战惨烈,而超豪华领域仍被传统品牌垄断,追觅以“纯电+智能+极致性能”切入,可避开与特斯拉、比亚迪的正面交锋。其技术储备亦具说服力——高速电机技术可优化电驱效率,扫地机的AI避障算法可迁移至L3级辅助驾驶,专利库中45%的发明专利覆盖电动车核心领域。

但挑战更为严峻:一是资金压力,尽管追觅2025年营收近百亿,但造车需持续百亿级投入(参考小米亦庄工厂耗资60亿),其未上市状态虽避免短期财报压力,却也依赖自有现金流;
二是供应链重构,汽车零部件复杂度远超家电,追觅需从“轻量级”供应商转向高可靠性合作伙伴(如电池、芯片),而其“轻资产代工”模式(与北汽蓝谷合作)可能削弱品控能力;
三是品牌认知跨越,超跑消费者对品牌历史与性能底蕴极度挑剔,追觅需用产品力打破“扫地机厂商”的刻板印象。
内卷时代的突围法则
在造车新势力淘汰赛加剧的当下,追觅的入局看似“迟到”,实则瞄准了超豪华市场的空白窗口期(2025-2027年)。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三点:技术迁移的深度、生态协同的广度与用户教育的强度。若能将“家电级洁净”(如座舱可拆洗设计)、“极客性能”(零百加速2秒)与“智能互联”(车家一体化)结合,或可塑造“功能主义超跑”的新品类。
但这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——欧盟碳排政策、中国牌照资质、竞争对手的产品迭代均构成变量。追觅的“勇”,实则是中国产业链成熟后的必然:当电机、电池、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模块已具备全球竞争力,跨界造车便从“幻想”变为“可计算的冒险”。
正如其宣言所称:“伟大的梦想,从来生于无畏”——无论最终能否贴上“世界最快”的标签,追觅的尝试本身,已为科技企业的跨界创新提供了新的叙事样本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