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国内家用投影市场可谓“高光”频现,旗舰新品亮度纪录不断被刷新:极米首发5000流明4K HDR机型T10拉开序幕,当贝S7系列将亮度推至5800流明,坚果N5系列四款新品中最亮机型达到6000流明,而Vidda C5无界更是宣称将冲击6800流明亮度新高度——在这场由头部品牌主导的新品浪潮中,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愈发清晰:就是在亮度指标上没有最亮,只有更亮。

在整体消费市场承压的背景下,为何行业投影“大佬”们反而集体转向高端亮度战场?这背后,是一场关乎行业生存与未来的深度博弈。
家用投影巨头为何集体押注“金九银十”?
“这是今年投影圈最热闹的时刻,没有之一。”一位行业人士向《视听圈》如此评价近期市场。的确,与上半年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,极米、坚果、当贝、VIDAA乃至爱普生等头部品牌,纷纷在近期亮出年度旗舰产品,一场围绕高端市场的“军备竞赛”已然打响。

为何选择此时集体发力?答案很简单:市场承压,必须突围。2025年上半年,智能投影市场整体需求疲软已是不争事实。尤其在618大促周期,并未出现预期中的销量爆发。这种“不振”,迫使头部品牌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引擎。于是,在年终双十一大考来临前,密集推出高端旗舰新品,便成为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冲量”与“提气”之战。
有观点指出,这场高端突围战的深层逻辑,并非单纯追求短期销量。其更重要的使命,是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:智能投影绝非“电视的廉价替代品”,而是实现“沉浸式超大屏体验”的独立解决方案。从三色激光光源的普及,到亮度参数的不断突破,再到光学镜头与内容生态的全面升级——这些投影大牌们正试图用产品力重新定义智能投影的行业价值。
亮度军备竞赛白热化:3000流明是“起步价”,价格同步跃升
仔细观察此轮新品,亮度指标的跃升最为直观。主力机型的“起步价”已普遍站上3000流明,旗舰机型纷纷突破5000流明大关,并向6000流明以上发起冲击。价格的同步上扬同样显著,极米、当贝、坚果的新品定价纷纷站稳万元区间,已成为高端市场的“入场券”。这清晰地表明,品牌的竞争策略已从“性价比”转向“性能比”,试图通过建立技术壁垒来获取溢价空间。

为什么,头部品牌这一次集体选择把家用投影 “做亮”?是市场、技术与利润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首先,市场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信号。洛图科技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5000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显著提升,万元超高端市场更是同比激增56%。这印证了消费升级趋势下,用户对高品质产品的认可度在提高。高端市场已成为疲软大盘中唯一高速增长的“价值洼地”。
其次,上游技术红利提供了“底气”。日亚化学等供应商开放了最新的Qualas 32激光器,在光效和成本控制上更为优化,为终端品牌打造高亮度、高性价比产品提供了核心支持。此外,上游芯片供应商TI也开始在“大底芯片”以及新芯片供应上更开放,让终端投影厂商更有“信心和底气”去冲高做亮。
最后,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商业模式的转型需求。行业内部数据显示,万元级高端产品的毛利率更高,远非几个点的入门级产品可比。这种利润结构的巨大差异,驱动企业将资源投向光学引擎、散热等核心技术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同时,亮度突破也打开了商用演示、展览展示等多元场景的大门,助力智能投影从“客厅娱乐设备”向“空间显示解决方案专家”升级。
家用投影是“越亮越好”吗?
然而,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:家用投影是“越亮越好”吗?多数行业人士给出了答案。亮度绝非越高越好:家用场景需要理性回归与健康思考。

对于大多数家庭环境,5000流明或许是居家大屏的理性极限。在100-200英寸的常见观影尺寸下,过高的亮度不仅无法被完全利用,反而需要人为调低,导致设备工作在非理想能效区间,色彩纯度也可能受损。
从人眼感知与健康角度看,亮度超过一定阈值(如3000-5000流明)后,舒适度不增反降。有行业专家直言:“短时间观看高亮画面会觉得惊艳,但长时间会对人眼造成伤害。”这如同家庭照明,并非越亮越好,适宜的亮度才是舒适与健康的关键。显示设备本质是光源,必须遵循“适度”原则,过犹不及。
后记点评:投影圈此番亮度军备竞赛,是智能投影行业在存量市场中寻求高端化突破的必然选择。它驱动了技术革新,重塑了品牌格局,也教育了市场。然而,亮度只是参数竞赛的一个维度。当亮度触及家用场景“大屏尺寸”的天花板后,竞争还需要更多价值点、可玩性和配套生态整合的助力,进而全面提升用户体验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在“没有最亮,只有更亮”的喧嚣中,保持一丝理性,根据自身实际空间和观影需求选择“适用”而非“最亮”的产品,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选
原创文章,作者:soup82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《没有最亮,只有更亮!智能投影掀起新一轮高亮战争》http://www.avq360.com/2025101333390.shtml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