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去年10月国家补贴政策实施以来,国内彩电市场曾连续六个月保持增长态势。然而这轮上涨周期在今年4月戛然而止,市场迎来首次月度同比下滑。

彩电市场4月又“遇冷”:各家比“谁”能抗跌,有个品牌逆增2.2%-视听圈

根据洛图科技最新数据,2025年4月中国彩电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236.5万台,同比下降4.3%,环比3月亦下降8.0%。这是自2024年10月政策刺激见效后,市场首次出现双降态势。分析人士指出,4月作为传统销售淡季,缺乏重大促销节点,厂商营销投入收缩;叠加补贴政策带来的消费前置效应,导致春节后市场需求出现断档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在量额齐跌背景下,线上渠道零售均价却同比微涨1.1%至2885元。这反映出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倾斜的趋势,MiniLED、超大屏等高价产品虽销量缩减,但显著拉升了整体均价。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,正在重塑市场价值曲线。

TOP8总和同比下降了3.0%,小米逆增2.2%

在4月份彩电市场整体处于“负增长”的背景下,具体品牌的走势呈现出“强者抗跌打”能力更强的状态。

洛图数据显示,2025年4月,中国电视市场前八大主力品牌,即海信、小米、TCL、创维、长虹、海尔、华为、康佳以及含其子品牌的出货总量约为226万台,同比下降了3.0%,合并市占率达95.4%。

其中,第一阵营头部TOP4在走势上出现了分化。海信、TCL、创维三大传统巨头(含子品牌)合计出货141万台,同比微降1.7%;小米系(包括红米)则在4月逆势增长2.2%,单月出货46万台,市场占有率为19.5%,是TO8中为数不多在4月还艰难保持正增长的品牌。

在第二梯队中,长虹、海尔、康佳三个传统老牌在4月的合并出货量约为31万台,同比下降12.6%;合并市占率为12.9%,环比3月上升2.2个百分点。虽环比有所提高,但是这个“提升”是建立3月份基数较低的局面下。第二阵营综合量能不及第一阵营中(TOP4)的最后一位的份额,这足以说明长虹、海尔、康佳目前市场“窘境”。

此外,更严峻的挑战来属于边缘品牌——华为与四大外资(三星、索尼、夏普、飞利浦)持续承压。尤其是外资四大品牌受制于渠道变革与政策红利缺失,单月总出货量跌破10万台,同比萎缩超10%,这背后说明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边缘化程度在进一步加剧。

后记点评:4月彩电市场数据印证了彩电行业"强者恒强"的竞争法则。头部阵营(TOP4)依托规模优势与技术储备展现抗跌韧性,小米通过生态链协同实现逆周期增长。中尾部品牌在价格竞争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挤压下,市场空间持续收窄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均价上涨并非单纯成本传导,而是产品结构优化的直观体现。随着MiniLED、AI电视等创新技术进入普及期,以及85吋+超大屏产品价格下探,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正经历从量向质的价值转型。这种结构性调整或将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洗牌,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头部品牌有望持续扩大竞争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