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OLED电视2013年正式发布以来,三星、TCL这两个全球前三彩电大佬可谓是一直充当着“反OLED”先锋的角色,这两者在多个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不看好OLED电视的发展。

不过,随着市场不断的变化,三星和TCL对OLED的态度也产生“变化”。尤其在今年,三星和TCL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,或将对OLED电视有“特别的”布局。

之所以是特别的安排,是因为TCL、三星在OLED电视的布局上是有自己的“技术路线”。和市面上近20个品牌使用韩国乐金显示 (LG Display) 的WOLED电视面板不同,三星在挺进OLED电视的技术路线选择的是QD-OLED,而TCL则可能“押注”印刷OLED。

11月16日,TCL华星发布了首款65英寸8K喷墨打印OLED屏,这意味着TCL在OLED电视布局上“迈开”关键性一步。而据消息透露,TCL华星在广州的喷墨打印OLED项目有可能将在正式2022年启动。

继三星、LG之后,OLED电视或将又迎来一位行业“话事人”-视听圈

一位行业专家表示,TCL华星光电此举有两个“寓意”。其一:TCL搬出首款印刷OLED电视样品,这表明并不意味着其对OLEDTV技术的“看空”,而是TCL认为目前LGD等力推的蒸镀工艺OLED技术还存在固有的问题;而通过研发喷墨印刷技术的OLED产品,TCL渴望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,也是一条更符合未来TV产业需求的面板之路。

其二:则意味着在全球OLED电视上游面板产业链条上继LGD的白光OLED、三星的QD-OLED之外,或将又多了TCL华星喷墨打印OLED这个“行业话事人”。

目前,在大尺寸OLED目前差不多有白光OLED、QD-OLED以及印刷OLED(或称喷墨打印OLED)三条技术线路。

其中市面上将近有20个品牌都推出了白光OLED电视,同时在今年市场规模或将迎来市场最高点。Omdia预测,2021年全年市场或将650万台的销量。同时在全球1500美金以上的高端电视市场上,OLED电视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。

Omdia预计:今年第三季度全球OLED电视在全球1500美金以上的高端电视市场上所占比重高达45.7%,与去年同期的32.9%相比,增幅高达12.8%。

销量创新高,同时在高端市场占比也在加重。OLED电视在2021年有望迎来“量变和质变”的双重升级。此举也是意味着,OLED电视在今年无论在销量上、还是高端属性标签化上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

面对如此市场变化,三星、TCL作为全球彩电产业链面板“资深玩家”,自然也要对OLED电视这个“品类”要顺势“跟进”。

根据外媒 BusinessKorea 消息,三星将会在CES 2022 消费电子展期间推出其首款 OLED 电视,与 LG 竞争。

据产业链人士披露,三星显示器公司即将于11月投产QD-OLED面板,采用8.5代线,月产能估计可达3万片65英寸4K面板。洛图科技(RUNTO)预测,考虑到良率,2022年QD-OLED电视面板的年出货量将达到140万片。此外,三星还准备拉上索尼一起“主推”QD-OLED,以此来造声势。

眼看着LG、三星在OLED电视都在“积极”打出自己的“技术牌”,作为全球彩电前三的TCL自然也不愿意“甘于人后”,准备在印刷OLED技术凸显自己的品牌标签。

据悉,在11月16日召开的TCL华星生态大会上共发布五款新品,其中两款是喷墨打印OLED屏,除了65英寸8K OLED屏,还有14英寸云升喷墨打印OLED屏,这显示出TCL方面对印刷OLED一个态度。

TCL方面认为,印刷OLED相比白光OLED、QD-OLED的技术规格,成本会更优。尤其相比于OLED蒸镀工艺,印刷OLED工艺有三方面优势:一是蒸镀工艺的OLED材料利用率低,印刷工艺的OLED材料利用率可达约90%;二是蒸镀需要真空环境,喷墨打印无需真空环境;三是印刷工艺的器件结构更简单,因此商业化后,可以用更亲民的价格走向市场。

至于印刷OLED面板商业化具体落地时间和进程,TCL华星光电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。但TCL科技在今年4月曾宣布,拟论证在广州建设一套8.5代柔性可卷绕OLED显示面板线(t8),主要生产和销售32英寸-95英寸4K/8K超高清大尺寸印刷式可卷绕OLED TV、IT及高附加值商用显示产品。目前TCL科技方面尚未公布确定的建设时间,

此外,TCL华星COO赵军11月16日在接受界面等媒体记者采访时称,大尺寸方面,TCL华星以印刷OLED为技术方向,目前正在跟相关的合作伙伴加快技术的开发以及产业化的推进,可能差不多两到三年,有望在大尺寸和小尺寸能够和韩国厂商达到一个同场竞技的水平。

后记:虽然TCL方面在印刷OLED项目上没有明确商业化的进程时间表,但是从其各方面的表态以及当下OLED电视的发展走向,TCL华星自然会对印刷OLED的研发布局更加的“积极突进”。因为此举,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,是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卡位上能够“真正”领先行业。